榆林市水利发展 “十二五”规划报告
来源:爱游戏官方网站入口    发布时间:2024-06-11 22:31:47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北纬3657至3934和东经10728至11115之间。东依黄河,北接内蒙,西连宁夏、甘肃,南与本省延安市毗邻。总土地面积43578km2。下辖榆阳、神木、府谷、横山、靖边、定边、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十二个县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市内海拔高度一般在900~1500m之间,最高1907m,最低571m。

  区内自然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分为北部风沙区、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北部风沙区包括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六县(区)的部分地区和佳县的少部分地区,面积为17618km2,占总面积的40%。地面组成物质多为第四系松散的粉沙、亚粘土、沙质黄土,基岩仅在局部河谷地段出露。地表形态多为流动、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沙滩地间以湖盆滩地。区内水系网稀少,地面起伏平缓,海拔1000~1400m,相对高差为30~50m。区内湖泊、海子广为分布。

  南部丘陵沟壑区包括榆阳、靖边、横山、定边四县的南部,神木、府谷的东部,米脂、子洲、绥德、清涧、佳县、吴堡六县的全部地区,面积25960km2,占总面积的60%。地表为黄土层覆盖,厚约50~100m。基岩为中生界沙页岩。区内梁峁起伏,沟壑发育,地形破碎,沟壑密度为4~8km/km2。梁峁顶部海拔为1000~1400m,相对切割深度为100~200m。

  榆林市处于黑垆土和栗钙土地带,全市共有12个土类,26个亚类,52个土属,168个土种。其中黄绵土类分布面积最大,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49.5%,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耕层浅,有机质含量低,养分缺乏,通水透气性好。风沙土类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地区,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27.3%,多为质地均匀的细砂土和砂壤土,疏松易耕,通水透气性好,无结构,蓄水保肥力差,有机质含量少,农业产量低而不稳。新积土主要分布在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等川道地区和坝地上,面积占3.8%,土壤肥沃,熟化层厚,有机质含量较高。其它各类土壤分布零星。

  榆林市河流包括外流河系和内陆河系两大流域。外流河系属黄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四河、四川”,即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和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由西北流向东南在榆林市境内汇入黄河。清涧河以及延河、洛河、泾河上游支流流出境外,进入延安市。内陆河系主要有定边县的八里河和神木县以红碱淖海子为中心的蟒盖兔河、尔林兔河等,区内面积4647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0.8%。全市集水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河道共有109条。

  榆林市地处内陆,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前期干旱,后期降雨集中,多为阵雨,且常有冰雹发生;秋季较湿润,降雨较多,降温急骤;冬季干寒少雪,西北风盛行。

  区内降水量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00mm,且地理、时间分布很不均匀,雨季多集中在7.8.9三月,多为雷阵雨或局部暴雨。地理分布也有很大差异,变化趋势是东南部较多,西北部偏少。

  全市年平均气温9℃左右,由东向西递减,日照充足,风向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2.0~3.2m/s,北部风沙区大风往往易形成沙暴,危害农业生产。夏季常出现冰雹天气,全区最大冻土深度为148cm。

  榆林市地处温带欧亚草原带,随着气候干燥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植被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森林草原地带逐渐向干草原地带、荒漠草原地带的性质过渡。大致在长城沿线以南为森林草原地带,长城沿线以北为干草原地带、荒漠草原地带,沙生植物发育,水平地带性明显。全市均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流失面积36900km2,占总面积的84.7%,多年平均侵蚀模数12200t/km2,局部地区高达44800t/km2,年输沙量2.9亿t(50年代为5.3亿t)。

  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风灾、暴雨、霜冻和冰雹,素有“十年九旱”之称。每年二月至五月中旬常有沙尘天气,大风时速达35m/s,春季多年平均刮风时数连续可达5.4~20.1天,大风年可达49天。严重时有沙尘暴出现。局部涝灾,多出现在7、8、9三个月,年发生率3.1~3.8次,偶尔出现连阴雨天气。初霜平时在9月下旬~10月上旬。冰雹多年平均1.6次。

  榆林市辖榆阳、神木、府谷、横山、靖边、定边、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12个县(区),据榆林市2010年统计年鉴,截至2010年末,榆林市总人口为360.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0.68万人。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756.67亿元,按年平均非流动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52480元。

  201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总计892.49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65.13万吨,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52.88亿元,全市财政总收入达400.8亿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13元。全市各乡镇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有了极大改善,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榆林市资源丰富,组合配置较好,开发条件优越,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全市已发现8大类48多种矿产。煤炭预测储量2714亿t,探明储量1406亿t,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榆神矿区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大型煤炭基地。天然气预测储量4.18万亿m3,探明储量7474亿m3,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的整装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石油预测储量6亿t,探明储量3亿t,是陕甘宁油气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t,探明储量8854亿t,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这四大优势资源集于一地,为能源重化工基地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证,此外,还有比较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

  榆林市河流分外流河系和内流河系。外流河系全部注入黄河,主要有“四河四川”,即: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皇甫川、孤山川、石马川、清水川。另外有清涧河和延河、洛河、泾河部分支流流出境外,进入延安市。内陆河系分布在神木、靖边、定边县北部的沙漠闭流区,主要有定边八里河和神木县的红碱淖海子,在沙漠区内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海子200多个,其中最大的红碱淖海子水面面积47km2,总蓄水量3亿m。

  榆林市自产地表径流22.90亿m,地下水资源量24.78亿m,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量15.67亿m,全市水资源总量为32.01亿m。另有入境客水9.45亿m,黄河过境水量299亿m。人均占有水资源量888m,亩均占有372m。低于全省人均1300m、亩均799m的中等水准。较全国人均2300m、亩均1750m的水平差之较远。但煤、气、油等能源富集的榆阳、神木、府谷、横山、靖边、定边六县区,水资源相对丰富,总量为26亿m,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500m,其中榆阳区人均占有1596m,神木县人均占有3393m,府谷县人均占有2769m,均接近或高于全省、全国人均水平,这一区域水资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丰富,是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区域。

  “十一五”以来,全市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6091.4km2,综合治理面积累计达到21703.6km2。新建基本农田49.5万亩,累计达到651.37万亩。期间新增水地8.4万亩,累计达到17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59.55万亩;新建水平梯田27.2万亩,累计达到399.15万亩;新增坝地13.9万亩,累计达到59.10万亩;引洪漫地18.55万亩(未增加)。水利设施供水能力由6.33亿m3提高到9亿m3,总供水量达到6.9亿m3。农村水电装机容量1.55万kw。水产养殖水面达到17.378万亩,年水产品产量达到7286吨。

  全市共完成水利基建投资32.69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投资16.01亿元,市县投资16.13亿元,群众筹集0.55亿元。

  水源工程:李家梁、瑶镇、采兔沟水库、神木县城供水工程、榆阳香水供水工程全面完成;王圪堵水库、定边引黄续建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府谷岩溶水探采结合井建成,府谷工业园区供水工程陆续建成;黄河东线大泉引水工程前期有序推进;靖边、吴堡、佳县等县工业园区供水工程前期取得阶段成果;神木朱盖沟水库前期进展缓慢,未能按计划推进。

  防洪工程:完成各类堤防工程80km,其中城防工程44km,乡村堤防36km;暧渠山、榆林沟等23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按期完工。

  城乡供水工程:子洲、清涧、米脂等县城供水开辟新的水源工程,11座县城供水管网做改造。采取板块推进方式,建成工程5093处,水窖3.73万眼,铺设管道19200km,166.39万农村不安全饮水得到解决。

  水保生态:坚持抓好黄河水保生态工程、国家水保重点工程、小流域坝系工程等水保重点工程,期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91.4km2,新建加固维修淤地坝5000多座,现状治理度达到58.83%,林草覆盖度38.54%。沙棘项目稳步推进,完成种植培养面积170万亩。

  农村水利:开展了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新建成基本农田49.5万亩,其中水地8.4万亩,坝地13.9万亩,梯田27.2万亩;新建各类小型水利工程1658处,定惠渠、织女渠、雷惠渠和三岔湾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相继立项,节水灌溉面积净增5.15万亩。

  渔业:水产养殖新技术进一步推广,渔业产值达到7814万元;水产品产量达到7286吨。

  移民后扶:实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铺设安全饮水管道50km,修建灌溉渠道30km、生产道路45km,加固淤地坝3座,配套机井30眼,抽水站8座,平整土地1500亩,极大改善了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从目前进展情况去看,全市“十一五”规划总体情况执行的较好,基本达到了规划目标。存在主体问题:一是王圪堵水库前期报批手续审批繁杂,移民安置工作进展缓慢,水库建设未按计划建成;二是病除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计划加大,部分水库建设进展较慢;三是节水型社会受投入不足影响,规划的大部分项目未能按期实施;四是水土保持投入较少,治理进度缓慢,且治理标准低、效益差,与大规模的矿区开发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不相适应,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五是水资源开发经营管理体系未建立。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市建设中国经济强市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开放,都对水利提出了新的更加高的要求。但水利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还存在一些明显问题和薄弱环节,水利发展与改革面临严峻挑战,任务十分艰巨繁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首先是迅速增加的用水需求对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提出严重挑战。我市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调水和调蓄工程少,调控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全市现仅有水库87座,可向工农业、城镇进行调蓄供水的中小型水库仅8座,能对河流来水进行丰枯调节、解决大旱之年缺水的水库仅4座。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市GDP已经由几亿增长到2009年的1300多亿元,而现在运行服务的水利工程绝大多数都是上个世纪修建的,近年来水利项目比较零散不成规模。经济迅速增加与水利工程建设滞后形成了明显的反差。预测今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水仍是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制约因素。随着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迅速增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强市发展目标,必须在重大调水工程建设、矿井水资源利用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大的突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次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对仍显薄弱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提出严重挑战。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历史看,人类一直是逐水而居,傍河建城,在各主要河流两岸分布着大量的城市、县城、村镇和工矿企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园区的建设,人口和经济要素不断向这些河川地区聚集,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在迅速增大,防洪压力慢慢的变大。但目前我市的防洪减灾体系仍不健全,无定河等主要河流设防标准偏低,中小河流防洪体系远未形成,许多县城、重要城镇未达到规定的设防标准,不少村镇仍然受到山洪灾害的威胁。我市素有“十年九旱”之称,在遇到严重干旱的情况下,旱灾造成的损失将由农业向城乡生活、工业和服务业扩展,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将是全局性、甚至是灾难性的。如果不未雨绸缪,提早谋划,加快抗旱水源和设施建设,将严重制约未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三是城乡供水需求迅速增加对供水保障能力薄弱提出严重挑战。城乡供水设施建设滞后,满足不了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目前部分城镇供水水源不足,供水时常出现紧张局面,供水水源单一,部分地区水质不达标,管网老化漏失严重、供水管理单位经营困难,供水保障程度不高,供水不足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短板效应越来越突出。城乡供水普遍缺乏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水源。如果出现极端自然灾害或水质污染事件,城市居民生活将无水可饮、工业生产将无法正常运作、势必极度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政府下决心解决全市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在一些地区,群众的饮水条件还十分困难,一些供水工程受水源条件限制、保证程度不高,难以实现长期良性运行。面对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镇人口迅速增加,落地工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和达产达效,城乡用水需求将呈现倍增态势,供水缺口将逐步扩大,供水建设要进一步加快。

  第四是保证粮食持续增长对农业灌溉设施薄弱提出严重挑战。我市十年九旱,粮食增产对农业灌溉设施依赖程度高。在灌溉水源严重紧缺、灌溉设施老化配套不全、灌溉面积不断减少、灌溉用水浪费严重、灌溉管理单位困难多包袱重的情况下,必须开动脑筋,在进一步加快现有灌区的节水改造的同时,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建设以坝地、宽幅梯田为主高标准基本农田。要落实扶持政策,增强灌溉管理单位的发展活力,确保全市粮食安全和农副产品供给。

  第五是日益加快的城镇化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对水生态环境提出严重挑战。我市水土流失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然没有正真获得根本转变。截止十一五末,全市水土流失累计达到58%左右,但治理标准低,再加上经费不足,后续抚育管护工作不到位,措施效益差。随着矿区开发进程的加快,水保生态环境压力慢慢的变大。河流水质断面有一半以上遭到不同程度污染,河道来水日益减少,淤积不断加剧、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防治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水作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在未来发展中,由于各方面需求的增长,使水生态环境面临更大压力,加之气候变化因素,河流来水减少、过度开发利用、污水排放增加,河流生命健康、生物多样性、冲砂能力和水质净化能力变弱,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尤其是水质污染,将直接影响到生活用水安全、人居环境安全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水平。

  第六是水利科学发展对水行政管理能力提出严重挑战。尽管我市水利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但仍存在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问题,水利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行业能力还不适应大规模水利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的需要。突出表现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两工”取消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尚未形成;全社会对水利基础地位认识不够,水利市场化程度不高,筹融资能力不强,水利投融资渠道单一,尚未建立良性的水价形成机制;基层水利管理能力薄弱,依法治水、管水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水利应急管理能力、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偏低,水利行业管理能力不能适应水利发展要求。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要求不断深化水利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行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建设。

  在分析水利发展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水利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首先是国家将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其次是实施呼包银榆能源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机遇。第三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机遇。第四是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加快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决定。

  “十二五”时期必将是我市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推进民生水利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时期,是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和加强管理的攻坚时期。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水利发展对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极端重要的地位作用的认识,抢抓历史新机遇,应对发展新挑战,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水利发展,加强水利管理,全面兴起水利建设新高潮,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紧紧围绕榆林“两基地、一中心”的发展总体要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坚持现代水利方向,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强化水资源和水保生态的社会管理,努力构建供水用水、防洪减灾、生态安全、现代运行管理“四大体系”,深化农村水利、水价机制、水工程管理、投融资机制、水生态补偿机制“五大改革”,全面提升水利保障服务能力,以发展“大水利”支撑和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是坚持人水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协调发展,把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提升管理水平,把构建法制完备、体制健全、机制合理的水管理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五是坚持现代化方向,推进科技进步,把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六是坚持项目带动,提高保障能力,把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利保障服务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二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保障体系,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调配能力显著增强。加快实施王圪堵水库、府谷岩溶水引水等重点水源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建设50处小型蓄水、引水和提水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4.5亿m3,为统筹解决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用水奠定比较好的基础。

  2、基本满足迅速增长的城乡生活和工业化建设用水需求。在加强城镇和经济开发区水源建设的同时,完成12座县城和90个重点镇的供水工程改造扩建,新增日供水能力3.7万m3,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供水保障。加大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规划内93.82万农村人口、农林场职工、学校等饮水不安全问题,提高农村90万人的安全饮水标准,使全市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5%以上。

  3、基本建成与粮食安全相适应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继续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灌区节水改造、基本口粮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组织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10万亩,新修基本农田5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稳定在170万亩左右。

  4、基本建立重点区域和重点河流防洪工程、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工作体系。重要河流、县城达到规定的设防标准;主要河流的严重水患得到初步治理,并实现堤防建设、洪水资源利用、水生态环境治理三大突破;全部建成受山洪灾害严重威胁防御体系。完成35条中小河流治理、7条重要支流治理和15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5、水土流失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依法加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综合治理,加快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和矿区水保监督恢复治理建设进程,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000km2,配套新建加固淤地坝10000座,可淤地50万亩,期末累计治理程度达到60%以上,林草覆盖度达到40%以上。同时,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6、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继续推进国家及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带动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全市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到50m3以下,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城市供水有效利用率达到8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降至30m3以下;城镇处理污水回用率达到60%以上。

  7、渔业生产和水库移民工作实现大的突破。进一步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初步形成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生动物防疫检疫、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及特色渔业示范体系,水产品年产量达到8000吨;大中型水库移民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8、加快建立现代化水利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水法规体系,水行政执法能力显著提升,水利依法行政取得重大进展;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得到全面落实,水资源统管统配取得重大突破;深化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体制改革,水权、水价、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水利应急管理、安全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水利公共管理、服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高。

  围绕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科学、合理、分类确立建设和发展重点。

  在北部能源开发地区,加快王圪堵水库、府谷岩溶水开发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黄河大泉引水前期工作,合理开发利用境内小型水源地,有效增加供水保障能力;继续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矿区恢复治理,促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通过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和重点支流治理,提高沿河重点城镇的防洪标准。

  在南部特色农业地区,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灌区节水改造力度,有序推进雨水集蓄利用,切实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沟道坝系工程建设、病险淤地坝加固和坡耕地综合整治等工程建设,促进水保生态环境建设;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通过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和重点支流治理,提高沿河重点城镇的防洪标准。

  根据国家水利产业发展政策,坚持开发、经营、保护并重和近期远期、境内境外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开发运营市场化、工程建设网络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目标,构建起符合榆林实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水资源开发、经营、管理新体系。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实现能源化工基地、城镇供排水行业的一体化管理、市场化运行和产业化发展的目标。按照“中远结合、统筹兼顾,着眼发展、突出民生,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协调好各方面、各行业的用水需求。具体实施原则是:

  一是水务一体化原则。水经营企业及涉水活动须在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下运行,在取得水行政部门批准的许可权、取水权和水量配置范围开展建设和经营。二是法人经营原则。属经营性水务要依据《公司法》组建水务集团公司和骨干水务公司,建立起规范、高效的法人经营结构。三是优化配置原则。建设网络化的供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体系,将有限的水资源实行优化合理配置,实行节水型和环保型相结合的集约化管理。四是科学效益原则。建立水价、水费支撑机制,依据用户和居民承受能力及成品水、中水、污水处理成本,科学、合理定价,水经营企业微利运行。五是循环发展原则。创新传统水务发展理念,建立水资源开发经营投资循环、资源循环、水环境循环的发展体制和机制,构筑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的产业链,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六是逐步整合原则。逐步理顺能源化工基地、城市(城镇)及城区周边乡村供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的关系,整合市县区水务经营机构,构筑协调有序、高效运营的水经营体系。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重点支流、中小河流治理步伐,建成重要河流、重要城镇和区域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健全应对山洪灾害的应急机制,加强防洪抢险队伍和装备建设,着力提高城乡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切实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继续加大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以小型农田水利、淤地坝、池塘等高标准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快各类蓄、引、提、调水工程配套建设,建设必要的应急抗旱水源工程,着力提高农业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以榆林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统筹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加强水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实行封禁治理,开展生态移民,推进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大全市病险淤地坝加固力度,继续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沟道坝系工程建设。优化配置经济林草、生态林草,提高水保生态的综合效益。

  统筹考虑榆林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有序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强化水资源配置与调控手段,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和水保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建立水权制度;健全应对突发性水危机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大力推广水利现代化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水是制约全市经济大规模、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我市投资环境的硬条件,成为能源化工基地与现代特色农业基地规模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大项目需要大水利的支撑,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更需要现代水利来保障。

  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建成定边引黄续建工程、王圪堵水库工程。充分开发无定河、秃尾河等及其支流小水源地,新建供水工程50处。加快府谷岩溶水引水工程建设,加快中水回用和矿井疏干水开发利用,确保能源化工基地的用水需求。全力推进黄河大泉引水工程等前期工作,为能源化工基地在黄河北干流调引7~9亿m3的水量,力争“十二五”末开工。

  加快工业园区供水工程。建设靖边、绥德、子洲、米脂、吴堡工业园区供水工程,榆佳工业区佳县泥河沟引水工程,清涧工业园区等供水工程。

  建设基地供水网络。建设以大泉引黄工程、府谷岩溶水工程、王圪堵水库为主架构,以李家梁、中营盘、瑶镇、采兔沟等水库为骨干的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供水网络,逐步实现水源相互连通、统管统配,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

  新建靖边、绥德、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县城水源工程,实施县城水源地保护区划定、水源防护工程。完成12座县城及重点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管网改造1600km,新建水质净化和监测设施,解决供水单一水源问题。有计划地实行城镇供排水一体化管理、经营,将城市周边农村供水纳入自来水供水管网。

  实施榆林市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水源地保护项目和12县区水源地绿化、搬迁、征地等保护工作。其中,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水源地保护项目将实施榆溪河流域小壕兔、马合、金鸡滩、牛家梁、头道河则、水掌沟、色草湾、芹河、沙河、赵家湾10个水源地保护工作,同时,对流域内尤家峁、红石峡、中营盘、李家梁等重点水源地实施保护、绿化。

  基本解决规划内农村人口,以及农场、林场、农村学校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全面完成对早期建设的低标准农村供水工程的更新改造。解决93.82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提高90万人的农村供水标准。

  以洪涝灾害多发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为重点,退田还河、加固堤岸、清淤疏浚、逐步提高中小城镇、农村地区防洪能力。完成全市中小河流治理建设规划,加快实施孤山川、黑木头川等35条洪涝灾害频发、灾害损失严重的重点中小河流治理,提高沿河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防洪能力。

  完成全市境内黄河重要支流治理前期工作,实施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榆溪河、大理河、清涧河、皇甫川7条黄河重要支流的治理,全面提高沿河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防洪能力。

  巩固中型病险水库加固成果,加快实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榆阳小李家沟、横山西沟、府谷打虎沟、靖边尹家沟等15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在山洪灾害频发地区,建立健全以监测、通信、预警、预报等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可全面提升应对突发山洪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完成全市12县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立监测预警系统、群测群防体系,推动全市14条山洪灾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的山洪沟进行治理,全面提高县、乡、村级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5)蒋家窑则、雷河咀防洪工程。两座水库分别位于靖边县新桥水库上游的红柳河干流和支流上,建成后将替代新桥水库原有的滞洪拦沙任务,对整个红柳河流域库坝群治理起到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在建的王圪堵水库主要拦泥沙工程,可延长王圪堵水库使用寿命30年。力争“十二五”末开工建设。

  建立防汛预警信息和洪水自动测报及调度系统,开展重点水库、大坝、淤地坝安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实施防洪抢险救灾装备、队伍建设、旱情监测系统建设等。

  加强基本农田及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守住基本农田数量的红线,提高基本农田质量。积极实施中省小型水利、高效农业节水、基本口粮田工程、牧区水利、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规划新修、改造提高基本农田130万亩,其中每年新修10万亩,改造提高16万亩。进一步巩固、改造和完善现有水利基础设施,扩大旱涝保收农田。

  开展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本口粮田及配套水利、交通基础设施,移民培训基地建设等。大中小型水库移民涉及11个县区、108个乡镇、259个行政村,其中直补6198人。

  以改造提高基本口粮田为目的,通过配套水源井、灌排渠道衬砌、涵闸和小型泵站改造及井灌区完善和配套,改造节水灌溉面积45万亩。

  节水示范工程包括: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改造、生活节水及中水利用、非常规水源利用、能力建设等5部分。计划每年安排20个农业节水示范项目,安装灌区用水计量设施;煤炭、石油、化工、电力、盐业等行业节水改造项目每年安排2个,工业节水示范项目每年安排2个,每年安排2个水平衡测试;在社区、校区、机关推广节水器具,建设阳光广场等雨水利用示范项目和榆林学院等中水利用项目;开发矿井疏干水是解决我市水资源紧缺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采用新技术,合理利用矿井疏干水,可实现大量节水;通过开展节水技术科学研究、制度建设、信息化系统建设等工作,为我市今后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涉及我市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无定河、清涧河、延河等9条流域。按全省统一规划,我市实施137条流域坝系工程,控制面积5542km2,建设中小型拦泥坝7890座,将有效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十二五”期间计划实施137条流域坝系工程,完成中小型拦泥坝2630座,新增坝地18万亩。

  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全市规划除险加固淤地坝共11995座,其中骨干坝63座,大(一)型坝436座,大(二)型坝937座,中型坝5401座,小型坝5158座,确保全市64万亩高产稳产坝地安全,同时新增坝地14万亩,坝地保收能力达到10年一遇洪水标准,实现已有淤地坝的安全运行和相对稳定。其中“十二五”完成淤地坝加固5000座。

  小流域坝系工程:完成29条小流域坝系工程,控制面积2030km2。“十二五”期间新建15条、续建14条小流域治理,新建淤地坝260座,控制面积600km2,新增坝地2万亩,实现流域内沟道坝系功能完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同时减少入黄泥沙、有效减轻下游水患。

  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植物和耕作措施并重,坚持不懈地抓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重点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推动易灾地区水保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世行贷款项目(三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同时,加快生态型、公益型、清洁型小流域示范区建设步伐。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是国家“八大片”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之一,项目自1983年列入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以来,先后初步完成了两期共486条小流域治理,二期项目将至2012年全部完成。2013~2020年项目建设将在原有8个县的基础上扩大为全市的12个县区,总规划面积4500km2,综合治理面积2600km2。“十二五”完成新增加治理面积1200km2。

  易灾地区水保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以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区为重点,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强坡改梯、坡面水系、淤地坝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同时严格实行封禁,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可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易灾地区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能力。规划涉及7个县、21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2.23km2。“十二五”全面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动项目建设。

  世行水土保持贷款项目(三期)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面积354km2,封禁治理面积162km2。“十二五”主要是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沙棘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采用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的最新技术成果,结合两川两河的实际情况,以沙棘生态经济林建设为主导,经过10年的治理,两川两河项目区在现状基础上治理度提高11个百分点,新增拦沙能力2900万t/年,林草覆盖率在现状基础上提高9.7个百分点,并促进项目区农民增收。项目建设规模为完成沙棘种植2508km2,期间完成1700km2。

  开展矿区水保治理、水源水保工程、水环境治理、水保生态长廊及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使我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开发区的人为水土流失与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有效控制,实现资源开发与水保生态建设和谐发展。期间完成矿区综合治理面积2000km2。因煤、油、气等能源开发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初步得到遏制,初步实现能源开发区生态系统逆转。

  以新水保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的社会知名度和认知度。同时全面强化市、县、乡、村四级预防监督管护网络建设,依法加大陡坡开荒、毁林开荒等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将处罚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为生态自我修复创造条件。

  在全面总结生态修复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自然立地条件特点,从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入手,因地制宜,开展退耕、禁牧、封育等工作,适当采取人工补植补播等辅助措施,尽快恢复贴地表植被覆盖度,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期间规划治理面积1000km2。

  根据省政府指示精神,开展我市沟道造地工程建设规划。目前,全市0.5公里以上沟道8.86万条,总长度达113443km,沟壑密度约为4km/km2,沟道造地潜力大,条件好。规划涉及12县区,总面积280万亩,估算总投资140亿元。建设内容为闸沟造地、沟台地、河滩造地、淤地坝恢复等。“十二五”主要开展前期工作,同时新建耕地2万亩。

  项目实施后,既能增加高效农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又能拦泥蓄水,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我市水利风景资源短缺,水利旅游资源禀赋较差,积极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是我市打造良好人居环境的必备保障。

  “十二五”通过开展榆阳红石峡、神木红碱淖、靖边金鸡沙及吴堡横沟温泉等水利景区建设,处理好水利生态景区、风景旅游区与水利工程主体功能的关系,促进人水和谐,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水资源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取水户实行远程监控建设、水量分配方案、水资源供水网络规划、全市水文手册编制和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5等个方面。

  取水户实行远程监控建设。为提高社会各界对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认识,取水户实行远程监控,适时水量监测、水质监测,水资源网上缴费。

  水量分配方案。为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水资源,以省上的分水指标为基础,通过认真调研,结合榆林市各县区、各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出全市水量分配方案。

  水资源供水网络规划。根据榆林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和各部门对水的需求,编制水资源供水网络和流域水资源网络规划。

  全市水文手册编制。我市现有的《榆林地区实用水文手册》是八十年代初期编制的,已不能适应榆林经济社会和水利发展的需求。为了满足新形势的需要,编制《榆林市实用水文手册》。

  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完成布设地下水位监测点378眼,新建279眼监测井并安装自动水位测报仪,建设市级信息处理中心一处。全面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信息是新时期水资源管理领域内的基础性重大课题,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省水利厅、市政府《关于对榆林市水文工作实行共建共管的实施意见》,水文工作实行共建共管。需建设水文站、水文水资源综合服务楼及配置仪器设备等。我市水文站的建设是全市经济发展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需要,对防汛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治理和及时准确的收集水情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水土保持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水土保持科研示范工程和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建设工程两部分。水土保持科研示范工程期间主要开展土壤侵蚀监测、水土流失规律、水沙变化、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等相关试验研究,采用已成治理技术模式、繁育推广水土保持先进技术、施工方法和优良植物品种;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建设按照水土流失类型区、行政区划分的原则,期间主要新建水土保持监测场点200处,利用水文监测点12处,水保监测实验基地2个,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

  为加强入河排污口和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系统掌握全市入河排污口的水质状况,市级设置监测中心,县级设置监测站,水功能区划各断面、各企业入河排污口处设置监测点。为排污口整治、水资源保护及水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可靠依据。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是工程质量监督和工程质量检查的重要手段。为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组建市级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试验室非常必要。需建办公用房,配置检测试验设备,组织人员培训等。

  现阶段水利工作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为扭转这不良局面,使新旧工程都能良性运行,需成立水利水保工程后期管理服务和技术咨询机构,制定切实有效的运行管护模式,落实已成水利工程、淤地坝的管护人员、管护维修资金。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方略,需认真开展水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水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主要包括:队伍建设、装备配置、规范化建设、课题调研等方面。

  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至201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全国水利普查是为了查清我国江河湖泊基本情况,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摸清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了解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状况,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水信息支撑和保障。

  榆林由于水资源短缺和特定的气候条件,小水电工程基本都是五六十年代建成的,现阶段的工作只是改造扩建。“十二五”规划实施榆阳区红石峡水电站、清涧县东风水电站机组设备更新改造工程,绥德县水电站改扩建,横山县响水水电站更新改造工程。

  积极推进新一轮“菜蓝子”渔业工程建设,加快宜渔盐碱滩地渔业开发及池塘改造,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

  新建标准化鱼池0.6万亩,抬田造地0.3万亩;改造老旧鱼池0.32万亩,新增水产品生产能力0.365万吨。

  改造榆阳区水产良种场、榆阳区中营水库渔场、靖边鱼种场800亩。改建水质实验室及生产管理房,改造供电线路,配套生产设施等。

  在辖区内的黄河、无定河等大中型流域及红碱淖、金鸡沙水库、河口水库等大中型水域建设人工鱼礁、投放人工鱼巢,每年开展100万尾的增殖放流。在红碱淖开展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提高水体初级生产力。

  在全市范围内建设水产技术推广和水生生物疾病防疫体系7个,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1个。

  分期分批配置重点水域、重点县区的渔政执法车、船(艇),建设红碱淖湖泊、金鸡沙水库、河口水库、河口庙水库等大中型水域渔港工程。

  新建渔业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推进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保障水产品流通安全。建设水产食品加工厂一处。

  碛口引水主要向鱼米绥工业区、榆横工业区供水,年调水量为2.6亿m3。规划从碛口水库库区抽水,初步确定水源泵站的站址位于库区右岸支流楼底河的右岸李家山村附近,渠首设计引水流量11m3/s,引水干渠长118km。

  大柳树引水主要向定靖生态农业及天然气化工区供水,年总引水量5.3亿m3。引水线路由大柳树水库至旧城水库,明渠输水,引水干渠长485km。

  主要开展小水源工程、病险水库、病险淤地坝、小流域坝系、灌区节水改造等项目储备工作。

  “十二五”时期,要按照“突破瓶颈制约、突出民生水利、促进人水和谐、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要求,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加强涉水事务社会管理,不断增强水利行业科学发展的能力。

  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支持,加强统筹协调,用好灌排机具购置补贴、财政贴息和“一事一议”政策。建立完善“政府规划、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农民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机制。改进项目资金分配办法,探索建立农业灌溉工程运行管理财政补贴机制。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和耕地占用税收入要计提10%投入农田水利建设,整合以工代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依法登记、规范运作”的原则,加快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对灌区田间进行节水技术改造。逐步完善国有水管单位专业化服务与用水户自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明晰所有权,放开经营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责任。

  按照国家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的要求,逐步推进水价改革,对不同水源和不同类型用水实行差别水价,建立有利于促进节水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水价机制。逐步将水利工程向城镇供水的水价调整到合理水平;选择条件成熟的地区和单位,对城镇供水工程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改革试点。巩固农灌水价改革成果,稳定农业水价,有计划探索实行农民定额用水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方法。建立农灌水价和抽水电价补偿机制;适当引入地区差价和季节差价;建立定额灌溉、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的水价形成机制。居民生活用水要逐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

  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足额落实公益性工程“两项”经费,全面落实水管单位职工社保政策。将水管体制改革延伸到集体所有的小型水利工程,明晰工程产权,明确管理主体,落实管理和维护经费。建立水管单位内部有效约束和激励机制、积极推行管养分离。建立较为完善的淤地坝管理机制,筹措维修资金,落实管护责任。

  利用国家支持“三农”、西部大开发和水利发展等政策,加快水利规划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中省水利投资。加大地方政府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把水利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现有基础上稳定和慢慢地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中水利投资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建立水利投资稳定增长长效机制,中央转贷地方国债资金要有一定比例用于水利建设。

  继续拓宽水利投资渠道。加大煤、油、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和新的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并足额征收到位,集中大部分用于建立市级水利发展的资本金;从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划出一部分用于城市防洪设施建设。

  加大依靠市场机制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力度。继续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战略合作,推动供水走向市场;通过河道整治、改善环境、土地升值等市场运作方式,筹集水利建设资金。

  积极推进准公益性水利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授权经营、权责明确、补偿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大力推进经营性水利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合资、合作、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以存量换增量,壮大水利产业,实现滚动发展。

  依法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管理制度、煤油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规范和强化水保方案审批、监督检查、竣工验收和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工作,健全完善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管理使用机制。

  不断加强基层单位管理设施建设,逐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大力改善基层水利工作条件。多渠道增加培训资金,分期分批对基层水利职工进行培训。创造条件吸引、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水利单位工作。加强基层防汛抗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市、县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完善专业防汛抗旱队伍、民防队伍和、武警部队四位一体的防汛抗旱减灾机制。

  建立主要河流和县级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指标体系。

  严格取水总量控制,加快制定重要河流的水量分配方案,逐步建立市、县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管理指标体系。健全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限制高耗水项目的布局。充分考虑水资源稀缺程度,形成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的调整机制。在落实水量分配方案的基础上,建立平等协商、利益补偿、合同管理等水资源使用权转让制度,鼓励区域间开展水量交易。

  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制定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的节水标准,推动节水产品认证,建立不同区域及行业用水效率考核指标体系和监督机制,修订完善各行业用水定额。建立并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制度。

  严格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实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分解提出各区域、各河段的入河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现水功能区达标管理。建立地下水功能区管理制度,核定地下水开采量控制指标。积极探索建立地下水应急战略储备制度。

  完善和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事权明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实行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进一步推进城乡水务体制改革,加强城乡水资源统一调度,完善水资源监控和调度管理体系。

  推进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编制重要江河干流重点段、中型水库的洪水风险图,严格实施洪水影响评价制度,探索建立洪水灾害保险制度。

  修订完善各类防汛抗旱预案。进一步做好防御洪水方案和洪水调度方案的编制和修订,推进抗旱应急水量调度预案编制工作,特别注意抓好基层抗旱预案的编制。完善应急人饮解困方案。编制实施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加强突发性供水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建设。

  加强防汛预警、预报、预案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水旱灾害损失评价体系。以城市、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山洪灾害易发区和人口密集区为重点,完善转移安置群众的应急机制。

  建立完善河道及岸线利用、管理和保护制度,落实河道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的管理。制定和完善河道采砂规划,严格管理河道采砂活动,探索和建立河道采砂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完善水库库区管理制度。

  重新划定“三区”并向社会公告,依法强化水保监督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对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重点预防保护区严格限制开发建设活动;对能源富集、开发集中的重点监督区,依法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三同时”管理制度和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制度。

  全面落实“四项”制度,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完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强化对水利工程建设投资计划、资金使用、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加强市场监督,严格市场准入,完善市级备档,省级审核与分级管理制度;加快建立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健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制度和调度规程。积极开展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法人考核,着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强化政府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提高工程质量,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建立健全“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各建设(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必须自觉接受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管理,实现水利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的目标。

  完善水利工程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和落实水利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水利工程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全面落实水库大坝安全责任制,组织开展水利工程项目安全评价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稽查监督力度,保障水利行业安全发展。

  完善渔业养殖使用证管理制度,稳定养殖承包经营权,落实各项惠渔政策,保障渔民合法权益。加强渔业公益性服务与保障体系建设,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健全水法规体系。完善民生水利、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水利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加快推进水工程管理、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水能资源使用权有偿出让、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等方面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制定,初步建立与国家水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水法规体系。

  强化水行政执法。大力推进水政监察、水保监督、渔政管理队伍及其能力建设,强化执法保障,完善水行政执法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执法监督。全面推广水利综合执法试点成果,不断提高水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实施水利“六五”普法规划,继续广泛深入开展水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水法治意识。

  深化水利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科学编制水利发展规划,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约束作用。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落实水行政许可管理制度。贯彻落实水利行政审批制度,大力推进水利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营造依法治水、管水的有利环境。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

  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的保障作用,动员支持社会力量和各种经济成分投入水利建设,形成政府社会协调治水兴水合力。根据榆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切合实际的国家、地方、集体和社会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资金投入机制。经营性项目要特别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吸纳社会资金,拓宽水利建设投资渠道,弥补水利基本建设投资的严重不足,确保“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原则,建立社会办水利机制,明确划分投资者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权益和责任。建立和完善榆林市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等水利建设资金筹集和使用的规章制度,加快建立水利专项基金,积极创造条件吸收商业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的投资,加强资金监管,提高投资效益。

  以防洪、灌溉为主的公益类水利建设项目,其建设资金由政府投资;对既有防洪、灌溉等公益任务,又有供水、发电等经营性的水利建设项目,其建设资金以政府为主,自筹为辅;对城乡供水等经营性水利建设项目,其建设资金以自筹为主。“十二五”期间建设项目所需建设资金150.3亿元,由中央、省上投资100亿元,地方投资50.3亿元。

  按照全市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阶段,具体部署水利发展建设任务,有计划推进水利发展进程。每个重点建设任务分别制定详细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各县区应按照全市发展体系规划,编制当地相应的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做好前期工作。突出重点,中远结合,同时考虑区域技术力量、地方积极性、建设基础和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目标,合理安排,稳步推进,分期实施。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水利发展紧迫感。把加快水利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方式和强化服务上。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要勇于肩负起时代使命,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思路,牢固树立改革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忧患意识,敢想事、敢干事、能成事,不断增强加快水利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实施项目带动为突破,全力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

  (二)利用市场手段,动员社会投资水利。在加大中省投资争取力度、加强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同时,善于利用市场手段,采取信贷融资、招商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筹措水利建设资金。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战略合作,搭建水利筹融资平台。全面落实“一事一议”政策,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兴办农田水利事业。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发展壮大水利产业。

  (三)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水利公共服务能力,规范水利行政行为。建立健全水旱灾害、重大水污染、水事纠纷等水利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应急机制和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水利应急管理和保障能力。

  (四)加强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高水利科技含量。完善水利创新机制,加强水利科技基础设施和示范基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在水利建设与管理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升水利科技含量。实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设防汛抗旱、水文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与评价、水土流失监测等信息高效,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五)实施人才战略,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和用人机制,大力实施高层次专业人才教育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层水利文化和专业素质提升三大重点工程,下功夫解决水利单位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倡导勇于进取、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树立善于谋事、敢于干事、能干成事的责任意识,努力形成务实创新、和谐守规、奋进有为的工作氛围。

  (六)切实加强领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加大目标责任考核力度,科学运用考核结果,提升公众对水利的关注度。积极推进水利规划实施的社会参与,创新公众参与方式,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加大水利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注水利、支持水利、发展水利的社会氛围。

  引水干渠长158.1km,渠首设计流量75m3/s,年引水量5.87亿m3,7级抽水总扬程为494.2m,抽水站总装机容量为30.9万kw。“十二五”期间完成前期工作。

  供水工程由水源地、输水泵站、输水管线、隧洞、倒虹、渡槽等建筑物组成,年供水量为2.07亿m3。其中水源地布设115眼井,输水泵站分四级,输水线座等。

  充分开发无定河、秃尾河等及其支流小水源地,新建供水工程50处,新增年供水8000万m3。

  新建白城子、红柳河、芦河及县城污水处理厂至靖边工业园区4条供水管线km,设加压泵站、高位水池,供水规模5000万m3/年。

  开发绥德枣林坪等地黄河漫滩水,新建到绥德、米脂、子洲工业园区供水管线km,设加压泵站,供水规模3000万m3/年。

  分两期实施:一期供水线万m3/年;二期供水线km,采取了压力管道输水,共设9级泵站,年引水量2亿m3。“十二五”完成一期供水,开展二期前期工作。

  新建延川黄河调水工程配水厂至清涧县城35km供水管线、加压泵站、蓄水池等。

上一篇:北京大兴市政管道剔堵施工公司-清掏污今日机械设备

下一篇:【48812】公司起名官网-威望可信的公司起名网站

版权所有 爱游戏官方网站入口-爱游戏ayx体育app-爱游戏网页版    ICP备案号:豫ICP备06003604号 | 网站地图